October 2025
上海地区关于人工智能产业政策梳理
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国发〔2025〕11号)的发布,2025年9月上海市也发布了《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关于贯彻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行动 组织开展2025年度上海市“人工智能+”行动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再一次显示出上海地区努力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决心。本文因此拟梳理近三年来上海地区关于人工智能产业的相关政策,以供参考。
一、主要政策文件
自2022年以来,上海地区发布了不少于十几份文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政策支持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大致来说,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部分主要为顶层的制度设计,另一部分主要为一些细分领域的支持政策。明确了人工智能产业定义、发展原则、职责分工、支持方向;并提出了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推动技术、产业、应用、治理协同发展。
(一)顶层设计方面:
《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
《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
《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2025)》
《立足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
(二)细分领域方面:
《关于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的若干措施》
《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
《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上海市支持人工智能赋能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
《上海市进一步推动上海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
《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
《关于促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重点支持领域
从这些政策来看,主要关注了以下一些领域:
(一)基础技术与平台
1. 大模型体系
支持通用大模型(L0)、行业基座模型(L1)、场景应用模型(L2)三级体系建设。
鼓励开源开放、模型压缩(知识蒸馏、剪枝、量化)等技术研发。
2. 智能算力
-. 建设超大规模自主智算集群,支持GPU、ASIC、FPGA等国产芯片研发与应用。
-. 优化市级算力调度平台,推动“训推一体”服务模式。
3. 语料数据
-. 构建高质量行业语料库,支持多模态数据采集、合成、标注。
-. 建立语料共享与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公共数据开放与数据要素流通。
(二)垂直行业应用
1. 制造业:智能工厂、工业大模型、缺陷检测、工艺优化、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等。
2. 金融业:智能风控、智能投顾、反欺诈模型、金融大模型、智能客服等。
3. 医疗业:医学影像识别、智能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大模型、智能预问诊、康复机器人等。
4. 教育业:智能教学平台、AI助教、个性化学习、教育大模型、数字人教师等。
5. 城市治理:城市大模型、智慧交通、环境监测、公共安全预警、城市运行智能中枢等。
6. 自动驾驶: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车路协同、智能座舱、汽车芯片、智能出租/重卡等。
7.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空间智能、多模态交互、机器人数据集、开源仿真平台等。
8. 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分子设计、药物筛选、材料研发、科研大模型等。
9. 在线新经济:智能搜索、内容生成、数字人主播、智能客服、平台经济智能化升级等。
三、主要支持措施
(一)财政资金支持 [1]
1. 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等关键技术创新:最高5000万元支持,按核定投资给予最高30%补贴。
2. 智能算力租用:最高100%租金补贴,市区协同,最长1年。
3. 模型API调用/私有化部署:模型券最高500万元补贴,按合同额最高50%核定。
4. 语料采购:语料券最高500万元补贴,按合同额最高30%核定。
5. 标杆示范场景建设:最高1000万元支持,按核定投资最高20%补贴。
6. 创新软件产品首版次应用:最高2000万元支持,按合同额最高30%补贴。
7. 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最高2000万元支持,按核定投资最高50%补贴。
8. 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应用:按合同额5%奖励,最高500万元。
(二)载体与平台建设
1. 全面提升平台服务能力:采用“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企业”方式布局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智能机器人检测与中试验证创新中心,形成含共性技术研发、检测与评定、中试验证的综合技术服务平台;推动通用机器人研究院建设等等。 [2]
2. 打造智能终端规模化生产基地:提升技术改造、两新、智能工厂等政策对智能终端企业的补贴力度,对产线智能化水平提升加强支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专项政策,对智能终端领域的研发设计、仓储物流、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等工业服务业企业给予支持。支持智能终端中试平台、软硬件适配中心建设,提升协同能力,探索人工智能新终端概念验证。 [3]
(三)人才与金融支持
1. 人才政策 [4] :
提供落户、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综合服务;
支持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产训融合基地。
2. 金融政策 [5] :
通过产业转型基金、先导基金等相关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终端企业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母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专业机构参与智能终端产业投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智能终端融资需求保障。发挥国有企业作用,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鼓励优质企业对关键环节开展并购收购。
(四)数据与标准支持 [6]
1. 数据开放:
建立公共数据动态开放清单,推动医疗、交通、政务等领域数据分类分级开放;支持企业参与数据交易、数据资产登记、数据知识产权试点。
2. 标准制定:
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人工智能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建立算法模型备案、评估、交易流通机制;
推动“上海标准”人工智能标识认证。
四、结语
由上可知,上海市已形成以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为引领,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为基础,以“模塑申城”工程为核心抓手的政策体系,构建起覆盖基础能力—垂直应用—产业生态—要素保障的全链条政策支持框架。政策导向明确、支持方式多元、资金力度大、场景开放广,为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开发者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
[1] 详细内容请参考:《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
一、主要政策文件
自2022年以来,上海地区发布了不少于十几份文件,从不同的角度提供政策支持以促进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大致来说,这些政策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部分主要为顶层的制度设计,另一部分主要为一些细分领域的支持政策。明确了人工智能产业定义、发展原则、职责分工、支持方向;并提出了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推动技术、产业、应用、治理协同发展。
(一)顶层设计方面:
《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
《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
《上海市推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创新发展若干措施(2023-2025年)》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2025)》
《立足数字经济新赛道推动数据要素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作用促进本市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
《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
(二)细分领域方面:
《关于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的若干措施》
《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6-2027年)》
《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上海市支持人工智能赋能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措施》
《上海市进一步推动上海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上海市促进工业服务业赋能产业升级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2025—2027年)》
《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
《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
《关于促进本市生产性互联网服务平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
二、重点支持领域
从这些政策来看,主要关注了以下一些领域:
(一)基础技术与平台
1. 大模型体系
支持通用大模型(L0)、行业基座模型(L1)、场景应用模型(L2)三级体系建设。
鼓励开源开放、模型压缩(知识蒸馏、剪枝、量化)等技术研发。
2. 智能算力
-. 建设超大规模自主智算集群,支持GPU、ASIC、FPGA等国产芯片研发与应用。
-. 优化市级算力调度平台,推动“训推一体”服务模式。
3. 语料数据
-. 构建高质量行业语料库,支持多模态数据采集、合成、标注。
-. 建立语料共享与收益分配机制,推动公共数据开放与数据要素流通。
(二)垂直行业应用
1. 制造业:智能工厂、工业大模型、缺陷检测、工艺优化、工业机器人密度提升等。
2. 金融业:智能风控、智能投顾、反欺诈模型、金融大模型、智能客服等。
3. 医疗业:医学影像识别、智能辅助诊断、药物研发大模型、智能预问诊、康复机器人等。
4. 教育业:智能教学平台、AI助教、个性化学习、教育大模型、数字人教师等。
5. 城市治理:城市大模型、智慧交通、环境监测、公共安全预警、城市运行智能中枢等。
6. 自动驾驶:端到端自动驾驶大模型、车路协同、智能座舱、汽车芯片、智能出租/重卡等。
7. 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空间智能、多模态交互、机器人数据集、开源仿真平台等。
8. 科学智能:AI for Science、分子设计、药物筛选、材料研发、科研大模型等。
9. 在线新经济:智能搜索、内容生成、数字人主播、智能客服、平台经济智能化升级等。
三、主要支持措施
(一)财政资金支持 [1]
1. 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等关键技术创新:最高5000万元支持,按核定投资给予最高30%补贴。
2. 智能算力租用:最高100%租金补贴,市区协同,最长1年。
3. 模型API调用/私有化部署:模型券最高500万元补贴,按合同额最高50%核定。
4. 语料采购:语料券最高500万元补贴,按合同额最高30%核定。
5. 标杆示范场景建设:最高1000万元支持,按核定投资最高20%补贴。
6. 创新软件产品首版次应用:最高2000万元支持,按合同额最高30%补贴。
7. 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最高2000万元支持,按核定投资最高50%补贴。
8. 具身智能机器人规模应用:按合同额5%奖励,最高500万元。
(二)载体与平台建设
1. 全面提升平台服务能力:采用“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企业”方式布局人形机器人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智能机器人检测与中试验证创新中心,形成含共性技术研发、检测与评定、中试验证的综合技术服务平台;推动通用机器人研究院建设等等。 [2]
2. 打造智能终端规模化生产基地:提升技术改造、两新、智能工厂等政策对智能终端企业的补贴力度,对产线智能化水平提升加强支持。通过生产性服务业专项政策,对智能终端领域的研发设计、仓储物流、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等工业服务业企业给予支持。支持智能终端中试平台、软硬件适配中心建设,提升协同能力,探索人工智能新终端概念验证。 [3]
(三)人才与金融支持
1. 人才政策 [4] :
提供落户、住房、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综合服务;
支持高校设立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产训融合基地。
2. 金融政策 [5] :
通过产业转型基金、先导基金等相关产业投资基金,加大对终端企业融资支持。充分发挥国有资本母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专业机构参与智能终端产业投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加强智能终端融资需求保障。发挥国有企业作用,支持各类企业积极参与智能终端产业发展,鼓励优质企业对关键环节开展并购收购。
(四)数据与标准支持 [6]
1. 数据开放:
建立公共数据动态开放清单,推动医疗、交通、政务等领域数据分类分级开放;支持企业参与数据交易、数据资产登记、数据知识产权试点。
2. 标准制定:
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制定人工智能国家/行业/地方标准;
建立算法模型备案、评估、交易流通机制;
推动“上海标准”人工智能标识认证。
四、结语
由上可知,上海市已形成以国家“人工智能+”战略为引领,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为基础,以“模塑申城”工程为核心抓手的政策体系,构建起覆盖基础能力—垂直应用—产业生态—要素保障的全链条政策支持框架。政策导向明确、支持方式多元、资金力度大、场景开放广,为人工智能企业、科研机构、开发者提供了极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
[1] 详细内容请参考:《上海市进一步扩大人工智能应用的若干措施》
[2]
详细内容请参考:《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 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3]
详细内容请参考:《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6-2027年)》
[4]
详细内容请参考:《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 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
[5]
详细内容请参考:《上海市智能终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026-2027年)》
[6]
详细内容请参考:《上海市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条例》
本网页上所有上海理慈法律新知资料内容(「内容」)均属上海理慈律师事务所所有。上海理慈保留所有权利,除非获得上海理慈事前许可外,均不得以任何形式或以任何方式重制、下载、散布、发行或移转本网页上之内容。
所有内容仅供作参考且非为特定议题或具体个案之法律或专业建议。所有内容未必为最新法律及法规之发展,上海理慈及其编辑群不保证内容之正确性,并明示声明不须对任何人就信赖使用本网页上全部或部分之内容,而据此所为或经许可而为或略而未为之结果负担任何及全部之责任。撰稿作者之观点不代表上海理慈之立场。如有任何建议或疑义,请与上海理慈联系。
.png)